《天啦》短评
一直以来,法国人以乐观主义闻名,不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和挫折,都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,即使生活不如意,仍旧笑脸迎人,与满脸泪容的亚洲人面貌相距甚远。《天啦》承袭上述人生态度,影片内男主角过着不幸的生活,父亲突然车祸丧生,留下自己及幼年的妹妹,他只有十八岁,却要肩负养育及照顾她的责任,不论在财政或生活上,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。他打算在父亲去世后继承父业,“制造”芝士,但在父亲生前他只懂吃喝玩乐,对芝士的生产过程一无所知,遑论了解芝士生产商的登记手续。不论“制造”芝士还是参加芝士比赛,他都处处碰壁,其实是意料中事。如果他是亚洲人,遇上上述问题,必定愁眉苦脸。幸好他是乐天的法国人,懂得在困难中找到“出路”,知道如何在绝望中看见希望,这才使他化悲愤为力量,继续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。
自然的写实主义一向都是法国电影的特色,从新浪潮时代的《四百击》至《天啦》,当地的青少年问题都被赤裸地披露。法国人不介意在其他国籍的观众面前暴露自己的“丑态”,觉得青少年问题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,无需掩饰,亦不需隐瞒,因为这是每一国家都会面对的问题。《天啦》内男主角本来无所事事,终日玩乐,但不幸的遭遇却逼使他成熟,催促他思考人生的下一步。虽然他失业,不合资格参加芝士比赛,似乎所有的不幸都在他身上出现,但他没有经常怨天尤人,只间歇性埋怨自己“没有选择”,即使他命途多舛,经常为自己及家庭的生计担忧发愁,仍旧在人前人后展露笑脸。或许笑中有泪是他自然的本性,与其整天哭哭啼啼,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,不如愉快地过活,在生命中找寻欢悦的一刹那,或者在愉快的心情下更能在困境中找到意料之外的“出路”。《天啦》在法国国内的票房甚高,证明当地主流的观众关注青少年问题。即使当地出生率低,人口老化,青少年的数量减少,他们仍然是整个社会重要的支柱,是社会生产力的来源。在当地社会福利制度欠完善下,十八岁的男主角竟然要成为幼妹的“父亲”,影片内母亲“失踪”,他需要“父兼母职”,在艰苦的家庭环境下,他依然不会遗弃她。这证明他虽然吊儿郎当、贪图逸乐,但他有爱心,对她有情有义,是一位具责任感的好哥哥。片末他的生计问题依旧存在,生活仍然需要继续,此开放式的结局正是法国电影自然写实色彩的体现。
本文链接:http:/www.targetrabaul.com/app/28.html 由辉达整理,转载需注明出处